为深化传统工艺研究与当代创新实践,探索非遗活态传承路径,10月13日至25日,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工艺美术系组织2023级本科生59人,在副院长陈日红教授、叶加贝、谭大利老师带领下,开启为期十三天的东南沿海工艺文化调研。考察团跨越浙江、福建、江西三省,走访武夷山、龙泉、福州、泉州、厦门、吉安六地,系统考察龙泉青瓷、宝剑工艺、福州脱胎漆器、德化白瓷、厦门文创及吉州窑等工艺美术产业与非遗项目,通过实地调研、技艺体验与产学对话,构建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深度联结。
寻根古窑遗址,解码工艺基因
考察首站聚焦古窑文化传承。在福建省武夷山市,师生探访宋代遇林亭窑址,透过出土黑釉瓷茶盏遗存,追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陶瓷贸易盛景。浙江龙泉的大窑-金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,师生在龙窑遗址前聆听专家解读青瓷的釉色奥秘,从匣钵残片与窑具堆积中感知七十二道工序的匠心沉淀。江西吉州窑遗址的木叶盏,则让师生惊叹于窑工将自然物象与民俗信仰融入器物装饰的智慧。陈日红教授强调:“古窑遗址是工艺技术的活态档案,需以考古思维解读材料、形制与工艺的共生关系。”

大窑-金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加良先生为师生讲解龙泉青瓷标本
探访产业前沿,探索产学融合
在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领域,考察团深入产业一线。龙泉青创园区内,龙泉青瓷非遗传承人陈均林先生向师生展示“青瓷+家居”“青瓷+灯具”等跨界案例,通过对工厂调研,剖析文创赋能产业升级的路径。德化山花陶瓷董事长、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郑雄文展现了德化陶瓷“中国白”从手工捏塑到智能生产的迭代历程。厦门文创产业园区内,师生与本土设计师就非遗IP开发展开研讨,探索传统纹样在潮玩、服饰等领域的创新表达。

湖美师生调研福州漆艺基地

陈均林大师带领同学们考察工厂

在福州脱胎漆艺制作有限责任公司参观
沉浸技艺体验,激活文化认知
考察团通过手作实践深化非遗理解。在龙泉宝剑锻造坊,非遗传承人江龙演示“锻、磨、淬”百炼成剑的工艺,学生亲手参与剑坯锻打与打磨,体会“百炼钢化为绕指柔”的匠人精神。泉州非遗馆内,南音工坊的吟唱与提线木偶的灵动演绎,让学生感受非遗的活态传承;木偶戏传承人现场教授“提线控偶”技法,将机械传动原理与传统表演艺术巧妙结合。

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提线木偶戏

学习宝剑锻造技艺
对话学界业界,共话传承创新
考察期间,师生与多位行业专家展开深度对话。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副主任汤志义以厦门漆画双年展为切入点,剖析漆画语言的当代转译策略;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,苏国伟教授分享该校漆画五十年教学成果。陈日红教授总结道:“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需兼顾文化根脉与创新表达,既要守护‘泥与火’的物质载体,更要挖掘其承载的民族审美基因。”闽江学院周榕清教授以《髹饰录》为纲,详解“夹纻胎骨”“堆漆描金”等非遗技法,并带领学生在三坊七巷的朱子祠观摩漆画作品展。

同厦门大学汤志义教授和福州大学工艺美院苏国伟教授交流

参观汤志义教授漆谷集美空间

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考察

周榕清教授与同学们交流漆艺技法

“大国工匠”李震先生为同学们讲解龙泉青瓷标本
实践育人成果与未来展望
考察团一行调研了福建省博物院、福建省工艺美术馆、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、龙泉青瓷博物馆、龙泉宝剑博物馆、德化陶瓷博物馆、李生和青瓷博物馆、顺美陶瓷生活馆、吉州窑博物馆、高安元青花博物馆等文博场馆。
此次考察建立跨区域校企合作网络,与福州漆艺基地、德化山花陶瓷等达成实习基地共建意向。学生完成调研报告59份、设计提案53套。在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”的平台支持下,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将持续推进“非遗传承人进课堂”“工艺大师工作坊”等教学改革,探索“在地性研究-实验性创作-产业化落地”的人才培养闭环,为传统工艺振兴注入青春力量。

调研龙泉青创园区